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看臺

開學第一課 播下科學的“種子”

發布時間:2023年08月31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編者按:臨近開學季,給孩子們的“開學第一課”近日再度風靡網絡。在眾多獨具匠心的課程中,多地以氣象科普為由頭開展的通識課程,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頗為實用。

不知從何時起,極端天氣已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它實實在在影響到了身邊的你我。災害天氣多發頻發,急需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的提升。

“開學第一課”聚焦氣象科普,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遇災自救的能力傳遞給學生,為營造平安、和諧的校園環境打下基礎,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為何每年開學都選這一天?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9月1日開學早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那么,為什么是9月,而不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陽光明媚的夏天、白雪皚皚的冬天呢?

一般來說,陽歷9月是中國農歷的初秋,這時天氣逐漸變得涼爽,更適合學生們開展學習和戶外活動。

夏季是一年中天氣變化最劇烈、最復雜的時期。每年的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是我國華北、東北地區等地全年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段降水強度大,北方地區達到全年降水的最大峰值。另外,各種災害性天氣如雷電、冰雹、雷雨大風、洪澇、干旱、臺風等多發生于此時。三伏天,一般處于小暑和處暑節氣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氣溫通常在30℃以上,并且常常超過35℃,甚至達40℃以上。進入“蒸煮模式”的“三伏天”以及動輒來臨的降水、強對流天氣等都不可小覷,因此,相較而言夏季更適合在家避暑。

而到了冬天,一撥又一撥的冷空氣持續向南侵襲,時常出現大范圍的雨雪天氣、寒潮,局地極寒地區還可能出現零下40℃以下的極端低溫天氣,北方不少地區更是大雪連綿。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同樣也不適合開學。

春季作為一年之始,萬象更新,生機勃勃,但也是一年中天氣變化幅度最大的時期,氣溫乍暖還寒,冷暖驟變。此時正處于大氣環流調整期,冷暖空氣活動頻繁,經常會出現大風天氣,北方每年三、四月還是沙塵天氣的多發期,而南方常陰雨連綿,低溫與暖溫交替出現。

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農業國家,將開學時間定在9月,也與農時有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往今來,春季都是一年中農事安排最緊密的時期,要根據不同作物的時令進行播種、插秧、春灌、施肥,農事工作異常忙碌。

到9月初,糧食基本已經成熟,是收割的季節,一年的收成大部分歸倉,可作為短暫的修整期,再加上秋季涼爽宜人的天氣,正適合開始求學。

除此之外,9月1日到1月10日,上半學期約為130天左右,一年兩個學期的時間剛好符合課時的分配。在歷史上,1904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首次明確全國中小學統一的開學時間,不過當時使用的是農歷,推算下來,相當于陽歷9月。1912年,孫中山先生正式定下9月1日為我國統一的開學時間。

一年365天,選在這一天開學,既是受氣象條件的影響,也是對歷史的延續。(劉倩)

關注氣象,為健康護航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生于地,懸命于天”,揭示了氣象與人類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關系。氣溫、氣壓、濕度,甚至特定時間的云層、日照以及來自太空的輻射等,都有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最常見的就是環境溫度對人的影響。當環境溫度為19℃到24℃時,人體會有舒適感。在炎炎夏日下,人們經常會有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中暑、“空調病”等一系列“氣象病”一不留神就會跑到身上。而當寒潮來襲,氣溫驟降時,空氣寒冷干燥,人體免疫細胞負擔過重易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感冒、關節病等。因此,我們要及時關注氣溫、季節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預防天氣變化引發的疾病。

太陽輻射同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太陽輻射對人體健康有著積極作用,紫外線能促進新陳代謝,使得血液的殺菌能力變強,但過多的紫外輻射會引發頭暈、皮膚紅斑等,所以要通過各種防曬手段,如穿防曬衣、帶防曬傘、涂抹防曬霜等,來避免過強紫外輻射對自己的傷害。

天氣不僅影響著生理功能,對心理健康也產生著影響。研究數據表明,陰雨天氣容易讓人情緒低落,陰雨天光線較弱,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濃度就相對降低,人體神經細胞因此變得不那么活躍,人容易變得無精打采。高溫天氣也會導致人體“情緒中暑”,會使人產生焦慮不安、情緒暴躁等不良情緒。關注天氣,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效預防疾病,還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

那么,除了常見的天氣預報,我們還有哪些了解天氣及健康氣象指數預報的途徑呢?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柳艷香介紹,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攜手衛健部門,已經推出紫外線、高溫中暑、流感等五類健康氣象服務產品,并在極端天氣時通過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新媒體平臺等各種形式及時向公眾發布預報產品。公眾可關注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等官方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和健康氣象預報產品及服務提示,盡可能降低疾病風險、減輕疾病負擔。(林禹彤)

8月28日下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氣象局工作人員走進丹寨縣長青二小,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氣象科普課。正值秋季開學之際,通過“開學第一課”,將氣象知識帶進了校園課堂,激發了同學們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增強了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圖為氣象工作人員向學生們介紹手持氣象儀。圖/文 張輝麗?潘虹旭

開學季,請收下這份氣象錦囊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月即將收尾,天高氣爽的9月悄然而至。9月,除了驟降的氣溫,還有一年一度的開學季。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同學們又要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然而,此時的天氣也伴隨著一些變化,無論是沿海地區秋臺風頻頻“發威”,還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帶來的天氣變涼,都需要我們關注并提前做好應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閱讀這份氣象安全錦囊吧!

臺風活動依然頻繁

氣象學上,9月至11月生成的臺風叫作“秋臺風”。它們絕大多數生成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因距離陸地較遠,便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壯大“自身實力”。同時,由于海洋表面在經過夏季陽光的加熱后積累了很多熱量,再加上陽光直射區向南移動過程中,再次加熱熱帶海洋,使得海洋熱量達到頂峰,為秋臺風“發威”奠定基礎。

另外,與夏臺風相比,秋臺風大多數生命史較長,利于臺風強度發展;受南海季風的影響越來越小,秋臺風盡管體積普遍不大,但結構對稱性更好,容易發展得更強。再加上秋臺風路徑復雜多變,預報難度大。因此,臺風防御不可小覷。

為何會一場秋雨一場寒?

這一時節,我國華西地區的秋雨逐漸開啟。在一場場秋雨之后,氣溫往往明顯下降,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入秋以后冷暖空氣交匯時,暖空氣節節向南方緩緩退去。華西大部地區被冷氣團控制,天氣放晴、氣溫下降。后續,隨著西伯利亞或蒙古地區又有新的冷空氣南下,與日趨衰敗的暖濕空氣再次交匯時,又會形成新的降水過程,導致氣溫進一步降低,這便是“一場秋雨一場寒”。

“洋蔥式穿衣” 了解一下

秋季開學,正值冷熱交替的時節,回歸校園生活、適應新學期的第一步,就是要適應季節交替的天氣變化。面對多變的天氣和早晚較大的溫差,保持風度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保持溫度。這就不得不提到如今流行的疊穿搭配——“洋蔥式穿衣”。

所謂“洋蔥式穿衣”,是一種根據氣溫變化進行多層穿搭的穿衣方式,因類似于洋蔥結構而得名。這種穿衣方式可以方便我們根據氣溫的變化來增減衣物,保持身體溫暖,做到保暖有層次,溫度風度兼具,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健康。

應對災害天氣是每個人都必須關注的問題,在新學期,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這些氣象知識,及時了解最新天氣,特別是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如暴雨、雷電、大風等,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提高安全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這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開學季,讓我們一起為實現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吧?。ɡ钯唬?/p>

氣象科普“第一課”?安全教育的關鍵一課

眼下正值開學季,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陸續開啟了新學期。背著書包、三五成群的學生們踏入校門,歡聲笑語與瑯瑯書聲在校園里響起。

不同于古代的“開筆禮”,如今,新學期的儀式感,來源于開學第一課。正如教育部相關通知所明確的那樣,“《開學第一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機,并將作為中國夢主題教育和開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我國各地大中小學設計花式“第一課”,越來越多的主題被納入這一“關鍵一課”,其中,也包括了氣象科普。

“開學第一課”聚焦氣象科普,是給學生上的一堂更具真實感、更有感染力的“科學第一課”?;A教育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

以氣象科普展開“第一課”,在學生的心中播下科技的“種子”,可提高學生對氣候環境的關注度。通過講授與生活高度相關的天氣氣候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能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培養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

“開學第一課”聚焦氣象科普,也是給學生上的一堂有“說服力”的“安全第一課”。學校是學生步入社會的第一站,也是公民接受防災減災教育最重要的場所之一。近年來,極端天氣災害多發,尤其是全球變暖帶來的新變化愈發引起公眾關注與討論,滿足公眾探知氣候變化成因的需求,做好科普工作正是解決之道。

通過面對面、體驗式的氣象科普,可以給學生播下防災避險的“種子”,讓面臨危險時處于弱勢的學生群體更直觀、全面地了解臺風、暴雨、冰雹、龍卷風等常見自然災害的防范應對知識。同時,通過科普教育,也能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增強學生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避災自救技能。而通過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提高公眾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也大有裨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比缃?,通過“開學第一課”“氣象科普進校園”“防災減災公開課”等機會,越來越多的氣象專家走進學校、課堂,滿足學生對科普知識的需求,真正讓氣象科學惠及民生,讓全社會的科普蔚然成風。(張宏偉)

開學季,要提防哪些“氣象病”?

眼下正值開學季,秋風送爽,各地學子迎來新學期。然而,隨著夏秋季節的逐漸轉換,一系列和天氣有關的“氣象病”也悄然而至,不容忽視。一起來看看,開學季要提防哪些“氣象病”呢?

夏秋交替,感冒過敏悄然襲來

隨著9月的到來,夏季的余溫逐漸消退,涼爽的秋風吹拂而至。然而,這一時節早晚溫差大,易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成為感冒的“溫床”。因此,學子們要做好個人防護,注意增強體質,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穿著過薄或過厚,合理調節室內外溫差,以提升身體的適應能力。

同時,秋季也是過敏季的開始,樹木花粉、灰塵、霉菌等過敏源在空氣中浮動,易引發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等問題。大家要保持室內通風,并根據過敏源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以減少過敏風險。

南北氣候差異需要注意

對于因求學而南來北往的學子們,氣候的差異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9月初,北方氣溫相對涼爽,特別是早晚時分;且降雨較少,濕度低。北上的南方學子們,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和喉嚨的不適,在面對北方氣候時,可以選擇適當的保濕霜,多飲水,補充皮膚所需的水分,同時注意喉部保護,避免出現不適。

而此時的南方仍相對溫暖,雨多,濕度高。對于南下的北方學子而言,容易出現中暑、濕疹以及對濕熱環境的不適。在面對南方的濕熱氣候時,可以選擇透氣性較好的衣物,注意防曬,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同時保持室內的通風與干燥。

新生軍訓,謹防中暑

開學季,許多學校會安排新生軍訓。在軍訓過程中,由于長時間暴曬在太陽底下,易出現中暑,同學們要注意補水,避免過度運動,注意休息。同時,強烈的紫外線也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大家要注意做好防曬,使用防曬霜、戴遮陽帽等保護皮膚健康。此外,學校和教官也應提前做好熱應激防范,設置遮陽設施,合理安排活動時間,確保學生的安全健康。(于桐)

氣象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自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愿景后,各行各業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前進。你知道氣象部門在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嗎?

首先是通過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強化科技支撐。氣象部門在溫室氣體觀測網建設、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等機理研究、氣候系統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研發、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等方面穩步推進,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雙碳目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是通過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氣象部門持續完善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監測預報體系,對新能源的資源分布、儲量和開發潛力進行評估,做好重大工程、國土空間規劃和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發揮積極支撐作用。

此外,氣象部門還與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開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探索降低碳排放的新途徑;參與制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相關政策和規則,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

不僅如此,氣象部門還著力當好氣候治理的“智囊團”。全面參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部署和行動,在《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十四五”科技專項規劃等國家重大規劃、戰略和計劃的編寫中,都能找到氣象部門的身影。而作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內牽頭組織單位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中國代表團成員,中國氣象局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并切實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提出了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為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而通過不斷優化氣候變化工作布局,加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氣象部門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正時刻為“雙碳”目標實現貢獻著氣象智慧、氣象力量。(王曉凡)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南極冰川加速融化、夏威夷山火肆虐,夏季整個北半球經歷高溫熱浪……面對極端天氣增多的現狀,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

氣候變化已經發生,而且在一定時間內還會持續,“適應”是一個更為緊迫和現實的需求,我們必須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中國因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而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是在人口和基礎設施等大量聚集的城市,城市熱島效應和內澇等給城市基礎設施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凸顯。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需要從現在開始采取果斷措施,如短期實現碳中和,長期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和加速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等;另外,在生活環境建設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共存,并深入開展地球系統探測研究,全面正確認識地球系統各圈層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和關鍵作用,并作出有效預測預報;要加強極端天氣應急機制建設,加強極端天氣及其危害性的宣傳等。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更需提高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能力。對于個人來說,我們應該采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垃圾分類、公交出行、節約用水、節約糧食等點滴做起,珍愛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唐淼)

(責任編輯:閆泓)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亚洲精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无码字幕在线,中文字幕无码一本到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