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動態

多角度透視“不平衡”的西北暖濕化

發布時間:2023年10月16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我國西北地區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近幾十年來,西北地區呈現出的“暖濕化”氣候特征備受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就此展開了研究。近期,甘肅天水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張紅麗團隊通過資料分析、定量描述對西北地區暖濕化做出專項研究。近日,張紅麗團隊和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良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解析。

張紅麗團隊收集整理了西北地區127個氣象觀測站點1961年至2021年的氣溫和降水量資料,分析了暖濕化的區域不平衡性和多尺度時間特征,重點關注了季節尺度上暖濕化的調整和變化。該研究涉及“西北”的范圍主要指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和陜西等地。由于西北地區地域廣、氣候變化特征空間差異大,研究團隊將西北地區分為西北西部和西北東部兩個區域,前者包含新疆,后者包含陜西、甘肅、寧夏、青海。

區域不平衡:西北西部暖濕化較東部更早、更穩定

研究發現,在增溫方面,西北全域具有空間一致性,平均每10年升溫0.32 ℃;在干濕變化趨勢上,西北東部和西部存在“蹺蹺板”現象,即西部呈現“變濕”趨勢,而東部則是“變干”趨勢。但變濕趨勢在21世紀開始東擴,使西北東部也呈現出“濕化”趨勢——西北地區的暖濕化顯著區域從新疆擴展到了西北東部的甘肅、青海、寧夏、陜西。

那么,西北西部和東部在氣溫和降水變化方面存在怎樣的差異?一句話概括,在西北的暖濕化進程中,西部早于東部且更趨于穩定。

具體而言,近60年來,西北西部和東部以近似的速率在變暖,但西部較東部持續變暖的時間要提早10年左右,即東部持續升溫開始時間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而西部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雖然西北東部和西部整體上增溫速率相差不大,但空間上存在差異,其中升溫最顯著的區域是新疆東北部,青海次之。

降水方面,西北西部較東部降水持續增多的時間要提早20年左右,開始的時間分別為20世紀80年代初、21世紀初。此外,西部變濕趨勢較東部更加穩定和顯著,增濕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東部增濕主要分布在青海。

年代際波動不平衡:突變后暖濕化更為突出

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其年平均氣溫與降水變化具有明顯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研究發現,西北地區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分別于1995年和2010年發生突變,突變后的增溫和增濕氣候傾向率分別較突變前每10年增加0.08℃和37.60毫米。也就是說,突變后暖濕化特征變得更為突出。

從年代際變化特征的空間差異來看,相較于西北西部,東部氣溫和降水的年際波動更加劇烈,且在突變時間上有所不同。西北東部和西部氣溫發生突變時間基本一致(東部為1996年,西部為1994年),東部氣溫發生突變后的上升趨勢由突變前每10年增溫0.14℃提升為每10年增溫0.20 ℃,說明東部近20多年增溫更顯著。

降水發生突變時間有著更明顯的空間差異,西北西部從“暖干”到“暖濕”的突變時間是1987年,降水持續增多開始時間為1980年代初;而東部降水持續增多的時間出現在2002年,突變時間(2017年)比西部晚了30年。

季節不平衡:夏季降水對變濕貢獻最大

不同季節對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的貢獻不同。

從整個西北地區60年的長期趨勢看,各季節增溫中對西北地區氣候變暖貢獻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夏季。但冬季增溫在1988年發生突變后開始減緩,春季增溫加速,整個西北地區的主要升溫季節由冬季調整為春季,且升溫速率更顯著。結合地域來看,冬季新疆東北部增暖現象最明顯,其次為青海。西北地區變濕則主要是夏季降水增多所致,即使突變后夏季降水的增加趨勢減弱,但夏季仍然是西北變濕的主要貢獻季節,其次為冬季。整個西北地區氣候變濕主要由夏季、春季的青海降水增加以及冬季的新疆北部降水增加貢獻。

從西北西部和東部對整個西北地區長期變暖貢獻的差異性來看,21世紀以來,東西部都是春季升溫貢獻最大,但西部每10年0.49℃的升溫氣候傾向率較東部每10年0.33℃貢獻更顯著。在長期變濕的貢獻差異性方面,21世紀以來,西北西部的貢獻主要是春季、秋季,而西北東部以夏季的貢獻最為顯著,其次為春冬季,此外,東部地區對整個西北干濕年代際變化的影響較西部更大。

盡管暖濕化現象已經出現,但西北地區的基礎降水量始終小于蒸發量,降水量有所增加的同時,增溫卻造成蒸發量增大,因此,西北地區干旱半干旱的根本氣候格局不會就此發生變化。從長遠看,水資源短缺仍是制約西北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仍需予以足夠重視。

(作者:王暢 吳卉?責任編輯:張林)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亚洲精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无码字幕在线,中文字幕无码一本到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