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3日,2023年東北亞氣象科技研討會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來自世界氣象組織(WMO)、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以及中國、蒙古、俄羅斯、德國等國的專家學者參會。大家表示研討會搭建了氣象國際合作平臺,將有效提升東北亞地區應對極端天氣水平和能力。
WMO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區域辦公室主任本·丘吉爾感謝中國氣象局為促進國際對話合作、推動區域發展所做的不懈努力。他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氣象災害頻發等共同挑戰,加強多邊對話和區域合作,建設更具抵御極端天氣能力和氣候韌性的社會十分重要。
蒙古國國家氣象與環境監測局代理局長奧云吉日嘎拉·拉姆扎布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東北亞各國面臨相似的極端災害性天氣。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她表示,研討會交流氣象監測、數值預報模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協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推動區域發展。
國家氣象中心全球氣象室副主任楊舒楠表示,研討會交流科研成果、經驗,聚焦未來研究方向,進一步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了解交流,有助于推動強降水、沙塵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服務,將持續促進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吳捷認為,研討會圍繞東北亞地區高度關注的沙塵天氣,以及東北亞冷渦開展學術交流,學術水平高、地域特色鮮明。
南京大學教授孫旭光表示,研討會廣泛邀請國內外氣象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大家的研究重點各有側重,通過該平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充分研討,有利于科研與業務深度融合。
中山大學教授楊崧指出,研討會是一次學術和業務相互碰撞、相互促進的會議,大家開展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參與度很高。他期待有更多國家積極參與該研討會,建言獻策。
沈陽農業大學教授謝立勇表示,研討會質量很高,對東北亞地區的氣候問題尤其是沙塵暴的討論深入,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氣象國際合作,將持續促進地方科研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徐嫩羽 張廣梅 馬東雷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