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筑就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
在這一過程中,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風云氣象衛星服務國際社會和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提升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為服務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氣互通 防災減災國際合作見成效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人類文明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國際合作,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2017年,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簽署關于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搭建“一帶一路”氣象國際合作機制,為氣象服務“一帶一路”行動提供政策保障。
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編寫,開展溫室氣體觀測和數據共享,在二氧化碳監測等方面發揮作用,為建設綠色低碳的絲綢之路作出重要貢獻。
應對氣候變化,除了要進行長遠謀劃外,還要著眼當下,應對日益多發頻發重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風云氣象衛星國際應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表示要推動風云氣象衛星服務國際社會,并就風云氣象衛星支持防災減災等做出鄭重承諾。
2018年8月,中國將風云二號H星由東經86.5度西移至79度,彌補了全球氣象衛星對印度洋及中亞、西亞和非洲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觀測上的不足,被稱為“一帶一路星”。
2022年,巴基斯坦多地遭遇持續暴雨侵襲,引發嚴重洪澇災害,風云氣象衛星針對洪澇開展加密監測,巴基斯坦氣象局局長馬爾·薩希布扎達·可汗對此表示感謝。
同年,莫桑比克接連遭受多個熱帶氣旋襲擊,風云氣象衛星迅速響應。莫桑比克氣象局局長阿德里托·費利克斯·阿拉牧格表示:“有了風云氣象衛星數據和監測產品,預報員更容易監測到熱帶氣旋的位置?!?/p>
目前,9顆在軌運行的風云氣象衛星,為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資料和產品;32個國家正式成為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注冊用戶。
此外,中國建成“一帶一路”典型氣象災害分析及預警平臺,響應國際應急保障服務請求40余次,發布暴雨、熱帶氣旋、高溫、沙塵暴等分災種英文報告。上海市氣象局正在全球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
WMO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指出,中國作為WMO的重要會員,在發展全球業務系統、應對氣候變化、防御極端自然災害、對不發達國家援助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中國日益成為全球氣象能力的建設者和全球氣象發展的貢獻者?!?/p>
2022年4月,風云氣象衛星持續監測服務南非極端暴雨洪澇災害。
設施聯通 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近日,一批嶄新的氣象裝備通過新疆紅其拉甫口岸,運往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預計在10月底,一個中巴合作建設的氣象觀測站將在瓜達爾港拔地而起。
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氣象觀測能力,還可以有效彌補我國在印度洋阿拉伯海海洋垂直觀測資料的空白,提高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持。
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涵,就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協同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同時高山、沙漠等無人區較多,氣象資料缺乏。自2011年起,中國向蒙古、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20余個亞太國家贈送了集成化的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接收站、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衛星氣象應用平臺、自動氣象站等,幫助亞太國家實時獲取全球氣象資料和預報產品。
今年9月,在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上,衛星導航探空系統及遙感應用、生態環境觀測、天氣雷達等氣象高科技產品亮相智慧氣象展。此次展出的氣象相關裝備,是中國氣象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力支撐。
在設施互聯互通的基礎上,中國氣象局通過組織開展廣播系統國際用戶服務等,利用地面直收站、互聯網等方式打通了全球數據服務“綠色通道”;北京全球信息系統中心為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等用戶提供數據共享和訪問服務,每日分發氣象數據超過400GB……
氣象國際合作實現了“雙贏”: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監測更加精密,地空天一體化氣象綜合觀測網逐步建成;預報更加精準,數值預報模式研發和應用不斷發展;服務更加精細,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供給日益優化。
2023年9月21日,智慧氣象展亮相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
民心相通 同心同行共同繁榮
“提供的產品非常有用,可用于老撾日常天氣分析和預報工作,幫助老撾氣象水文局提高預報能力?!?020年,老撾氣象水文局天氣預報和預警處處長博恩蒂姆·西索普漢塔馮感謝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為老撾專門建立的定制化交互網站所提供的預報產品。
2018年,中國氣象局被WMO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從此成為氣象合作、友好往來的新平臺。2022年,中國氣象局升級“一帶一路”重點城市天氣預報服務,為十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部署MICAPS4國際版系統,為海外用戶提供遠程技術支持。
目前,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匯集了全球實況分析、全球數值預報預測、全球智能網格預報等150余種產品,通過網站實時對外共享,國際用戶遍布120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夢與各國夢融通,共同成就世界夢。10年來,中國氣象工作者走向世界,全球氣象工作者來到中國,在交流互鑒中,共同推動氣象觀測、預報、服務能力的提升。
在與WMO、國際民航組織等制定的多邊合作框架下,中國承擔著全球信息系統中心、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地面基準站網牽頭中心、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區域氣候中心、全球綜合觀測系統區域中心、區域培訓中心等26個全球和區域業務中心的職責,成為世界氣象業務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臺風委員會的七個創始會員之一,中國為亞太地區防災減災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多年來,中國氣象局與WMO聯合舉辦50期多國別考察活動,成為發展中國家觀摩學習中國經驗的品牌活動之一;依托WMO南京和北京區域培訓中心,培訓國際學員已超過11000人;與WMO合作,推動 WMO全球綜合觀測系統(WIGOS)、教育培訓計劃、全球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等計劃的實施。
2023年4月12日,“一帶一路”全民早期預警高層論壇暨第50期多國別考察在京開幕。
中國氣象局還積極推進中非、中國—東盟、中阿、中亞氣象合作,與全球近30個國家的氣象部門及3個國際機構簽署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協議。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面向未來,中國氣象局將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和深度參與國際多邊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氣象業務能力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菚缘?、錢鑫、李小汝、韓鑫強、劉爽、安濤、郝靜、周圻、陳金陽、葉夢姝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徐嫩羽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