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的專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引起1950年代以來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亞洲高山區夏季降水“雙核型”變化,分析未來喜馬拉雅地區降水變化拐點的驅動因子和動力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科學視角。
過去幾十年,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亞洲高山區夏季降水呈現“雙核型”變化——北部增多、南部減少。研究者首先尋找到主導該地區夏季降水十年及以上時間尺度變化的兩個模態——“西風相關模態”和“季風相關模態”,前者即高原北部和南部降水呈反相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增強;后者即高原東南部和南亞降水呈反相變化,存在十幾年至幾十年的年代際波動。
“亞洲高山區夏季降水‘雙核型’變化主要是由西風相關模態決定的,這一模態與歐亞大陸上空西風急流強度的變化密切相關。疊加了季風相關模態后,高原東南部降水呈現出顯著的年代際振蕩特征,過去二十余年來降水減少趨勢增強?!痹撜撐牡谝蛔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江潔指出。
降水的長期變化受到人為外強迫(包括人為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等)和氣候系統內部變率(比如太平洋年代際振蕩IPO)的共同影響。研究發現,人為氣溶膠的不均勻排放和IPO位相轉換通過影響“西風相關模態”和“季風相關模態”,共同塑造了該地區夏季降水長期變化的“雙核型”格局。預估結果表明,受溫室氣體增加和人為氣溶膠減排共同影響,未來亞洲高山區降水整體增加,高原東南部當前呈現“變干”特征的區域未來將轉為“變濕”。
“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亞洲高山區降水的變化關乎冰川水儲量和生態環境變化,未來高原東南部喜馬拉雅山一帶從‘變干’轉為‘變濕’的拐點將成為一個眾所關注的問題?!痹撗芯客ㄓ嵶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說。
(作者:吳鵬 周權?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