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收已過六成。秋糧豐產,夏管是關鍵。今年氣候復雜多變,出現“蟲口奪糧”等多道關卡,給夏管增加了不小難度。
受今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登陸及北上帶來的風雨天氣影響,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等遷飛性害蟲以及玉米南方銹病、水稻細菌性病害等流行性病害在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等水稻主產區以及江淮、黃淮和華北夏玉米主產區偏重發生。對此,氣象部門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讓田間地頭激蕩著氣象科技動能,讓廣大種糧農民更安心。
臺風過后 遷飛性害蟲易集中降落
“臺風‘杜蘇芮’正面影響我省,氣傳性病害流行風險大,臺風過后我省多地已查見玉米南方銹病?!卑不帐≈脖?傉痉乐慰瓶崎L邱坤表示,今年“兩遷”害蟲遷入期較近年明顯偏早,遷入量偏多。
“兩遷”害蟲是指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是水稻的兩種主要遷飛害蟲,具有遷飛峰次多、危害嚴重和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嚴重危害水稻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
“臺風風雨會導致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草地貪夜蛾、粘蟲等遷飛害蟲異地遷入?!敝醒霘庀笈_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首席郭安紅說,遷飛害蟲的成蟲會隨氣流遠距離遷飛,遷飛高度大約距地200米至1100米、時長不等。因此,近地面風向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遷飛害蟲的遷飛方向,如遷飛時遇到降水或下沉氣流,遷飛害蟲會集中降落,如恰逢地面存在適合的寄主植物和生境,便會導致成災或偏重發生。
一般情況下,春夏時段上述害蟲會隨夏季風自南向北遷移,降落地區基本與我國雨區從南向北推移進程相吻合,夏末秋初則會隨冷空氣入侵而自北向南回遷。臺風風場也會攜帶遠距離遷飛害蟲,但由于臺風風場影響范圍大、成氣旋型移動且路徑多變(主要與夏季風盛行期間一致的南風相比),大大增加了遷飛害蟲降落地的隨機性和防控難度。
“隨氣流傳播的病菌孢子也會隨臺風風雨擴散,最典型的就是玉米南方銹病?!惫布t解釋。因此,臺風發生時間和路徑往往決定某些病蟲害的發生范圍和嚴重程度。
2015年第13號臺風“蘇迪羅”深入內陸后影響福建、江西、浙江等11省份,強氣流給玉米產區帶來大量夏孢子,加快病原菌的傳播速度,促使當年玉米南方銹病的發生范圍迅速擴大。
今年,臺風“杜蘇芮”殘留云系北上給玉米南方銹病創造了較好的北上傳播途徑。截至8月18日,玉米南方銹病發生北界已到河北保定、滄州、廊坊等地。
同時,臺風帶來的強降水也導致田間濕度大,大多數病害喜濕,高田間濕度利于病害的發生發展。此外,臺風風雨可造成作物植株體的機械損傷,也利于各種細菌性、真菌性病害侵入植株體。
科學防災治蟲減損 確保技術落實到田
糧食產量不到手,“蟲口奪糧”不放松。一直以來,農業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是糧食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遷飛性害蟲集中遷入隨機性大,更要嚴密監測。
底數清、情況明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礎。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利用天氣雷達空中生物識別技術,分析了暴雨前后華北地區遷飛性昆蟲回波強度的時空變化。結果顯示暴雨期間,京津冀地區昆蟲總體向南發生遷飛;暴雨過后,8月1日至8日,遷飛蟲害先是由于暴雨停止開始向京津冀地區發生回遷,隨后環渤海一帶的昆蟲遷飛活動受臺風后續氣流影響開始活躍,總體向東北方向遷飛。
“通過天氣雷達系統參數對典型遷飛性昆蟲的散射特性進行仿真分析?!敝袊鴼庀缶謿庀筇綔y中心正研級高工吳東麗介紹,基于得到的反射信號特征,使用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等方法,將天氣雷達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等不同特征參數組合,區分昆蟲與其他雜波、降水回波等,并應用于天氣雷達,進而實現了遷飛性昆蟲的精準識別。
此外,基于天氣雷達監測生物遷飛,不僅可以提供實時監測數據,節省人力成本,還可提供大尺度生物遷飛信息,幫助學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遷飛現象;同時,對預防、減少農業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具有指導作用。
“利用天氣雷達監測空中遷飛生物,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對于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意義重大?!惫布t說。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監測預警是關鍵。河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利用智能網格預報,結合玉米南方銹病發生發展氣象等級預報模型結果,劃定病害風險等級地區,并給出田間管理建議。
江蘇氣象部門針對不同病害的溫濕度發病條件,開展分類別、病種的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針對遷飛型害蟲,重點關注西南氣流和臺風外圍引導氣流的形勢場預報,為植保部門提前部署防控工作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為進一步推進“天幫忙”App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的應用,湖南湘潭市縣氣象部門專家聯合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水稻、病害、蟲害專家20余人入駐專家庫。永順縣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加強監測調查和技術指導,組織農戶開展重大病蟲害防治。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氣象部門不斷優化監測手段,全面提升病蟲害監測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水平,切實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奮力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陽揣環、馬洵、趙春雷、陳曉穎、戴帥汝、張美麗、劉玥、戴帥汝、賀志智、朱永超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劉倩 安濤?責任編輯:張林)